貴州修能建筑工程有限責任公司
在使用網絡過程中
要學會鑒別和抵制形形色色的網絡謠言
不被它們所蒙蔽
避免自己上當受騙!
網絡謠言的常見類別
1.自然災害類網絡謠言。指捏造某種災害即將發生的信息,或者夸大已發生災害的危害性信息,擾亂社會秩序。
2.恐怖事件類網絡謠言。指虛構恐怖信息或危害公共安全事件信息,引發公眾恐慌,影響社會穩定。
3.捏造犯罪類網絡謠言。指捏造駭人聽聞的犯罪信息,引起公眾憤怒、恐懼等情緒,同時影響當事人的聲譽,擾亂正常生活秩序。
4.食品安全類網絡謠言。指捏造或夸大某類食品或產品存在質量問題,引發公眾抵制,干擾正常生產經營秩序。
5.個人事件類網絡謠言。指針對某些個人編造吸引眼球的虛假信息,侵害當事人隱私,并造成不良影響。
網絡謠言經典套路
熟悉網絡謠言經典套路,才能更好識別網絡謠言。
1.憑空杜撰
為了吸引眼球,謠言者不管真實性是否被驗證,在沒有任何事實依據的情況下故意編造杜撰,絕大部分謠言都屬于這一類。
2.半真半假
這種謠言有真的成分,也有假的內容,往往真的東西里面被摻入假的因素,導致半真半假,難以分辨。
3.夸大其詞
這種謠言往往有基本的素材,但對事實進行了夸大其詞和憑空腦補。這種謠言迷惑性較大,唬住的人也更多。
4.假戲真拍
網絡傳播中有很多被人為設計的情節與場面,甚至是有劇本、有情節、有演員的擺拍,網友難以分辨真假,拍出來的視頻一經傳播,往往會引起高度關注,話題度很高。
5.斷章取義
這種謠言是從某個完整的內容中摘取,從中間拉出一小段,罔顧上下文和具體情況,就大肆傳播并不加以解釋,最后造成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理解,令不明真相的網友誤會。
6.辟謠求證
有些別有用心的人會先用自己的小號發布一則謠言,然后用自己粉絲多流量大的賬號進行轉發,話術是“求證真假”。在這所謂的“求證”中,謠言得以傳播。
7.拼湊剪接
這種謠言的基本素材是真的,但有其特定背景、地域、條件和處理結果,脫離了具體的背景和場景被使用,就成為了謠言。
編造散布網絡謠言的后果
在網絡上編造、散布謠言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,根據行為的情節嚴重程度可能會承擔民事責任、行政違法責任和刑事責任。
1.民事責任
即如果散布謠言侵犯了民事主體的名譽權,依據我國《民法典》的規定,要承擔相應民事責任。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》相關規定如下:
第一千零二十四條 民事主體享有名譽權。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侮辱、誹謗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譽權。名譽是對民事主體的品德、聲望、才能、信用等的社會評價。
第一千零二十五條 行為人為公共利益實施新聞報道、輿論監督等行為,影響他人名譽的,不承擔民事責任,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:(一)捏造、歪曲事實;(二)對他人提供的嚴重失實內容未盡到合理核實義務;(三)使用侮辱性言辭等貶損他人名譽。
第一千一百九十四條 網絡用戶、網絡服務提供者利用網絡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,應當承擔侵權責任。法律另有規定的,依照其規定。
2.行政違法責任
即如果散布謠言,謊報險情、疫情、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,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,尚不構成犯罪的,要依據《治安管理處罰法》等規定給予拘留、罰款等行政處罰。《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》相關規定如下:
第二十五條第(一)項:散布謠言,謊報險情、疫情、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,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,可以并處五百元以下罰款;情節較輕的,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。
3.刑事責任
如果構成犯罪,則要依據《刑法》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。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》相關規定如下:
第二百四十六條 侮辱罪、誹謗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,情節嚴重的,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、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。
第二百九十一條之一第二款 編造、故意傳播虛假信息罪編造虛假的險情、疫情、災情、警情,在信息網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,或者明知是上述虛假信息,故意在信息網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,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,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者管制;造成嚴重后果的,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。
第二百九十三條第一款第(二)項、第(四)項 尋釁滋事罪有下列尋釁滋事行為之一,破壞社會秩序的,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者管制:(二)追逐、攔截、辱罵、恐嚇他人,情節惡劣的;(四)在公共場所起哄鬧事,造成公共場所秩序嚴重混亂的